中/国/传/统/节/气
清
明
—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—
空气清澈,景物明晰
故而得名“清明”
“清明”不仅是节气
亦是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
祭祖、踏青、寻春
皆是这一日的关键词
清 明 放 假 通 知
清 明 节 简 介
清明时节雨纷纷,
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
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多少年前,杜牧名作《清明》描摹清明节春雨中所见,
余韵邈然,流传至今。
世人熟知,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有折柳、扫墓等,
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最开始这其实跟清明节没什么关系。
要了解清明节的由来,就先要了解其他两个节日:
上巳节和寒食节。
这三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,一般都在农历三月上旬。
先说上巳节,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,
相传源于纪念黄帝诞辰,也是祓禊的日子。
魏晋以后,上巳节改为三月三,
逐渐成为水边饮宴、郊外游春的节日。
清 明 节 吃 什 么
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予推,实行禁火冷食,
因此清明饮食多以“寒食”为原则。
古时有麦 糕、环饼、冷粥等,如今则更注重“应令尝新”
也就是说吃些应时应景、新鲜而有季节特色的食物。
江浙一带习惯吃青团,
是用新鲜艾草或雀麦草汁和着糯米粉捣制,再以豆沙为馅制成的。
油绿如玉的青团,糯韧绵软、清香扑鼻;
吃起来甜而不腻、肥而不腴,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。
在闽东,家家户户则要煮“乌稔饭”。
它是将糯米用洗净煮熟的乌稔树叶浸泡后蒸煮而成,
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,别有一番风味。
此外,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饭,据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。
在泉州及闽南一带清明常吃润饼菜,
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,
再卷入胡萝卜丝、肉丝、蚵煎、芫荽等混锅菜肴。
此类食物品种多样,荤素搭配,主副食都有,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,类似的还有温州人的清明饼和潮汕人的薄饼。
芥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,
因与“轿”同音,寓意先人坐轿归去,免受乍暖还寒之苦。
晋南地区清明要蒸大馍,中夹核桃、红枣、豆子之类,
称为“子福”,取意子孙多福,全凭祖宗保佑。
晋北地区,则习惯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。
陕北的榆林和延安节前要蒸“子推馍”和做面花,
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,犹如艺术珍品,
既可自己食用又能馈赠亲友。
清 明 节 活 动
清明扫墓,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
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,属于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。
按照习俗,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修整坟墓、培添新土、清除杂草,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。
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,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,尤其重视家族、祖先,对祖先的崇拜、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,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。
踏青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,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
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,不过,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,有正月八日的,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,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。
清明一到春回大地,精神气爽,
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,春耕春种,开始忙碌。
祭拜祖先,追忆先人,也在同时进行。
踏青节、扫墓节、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。
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,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即陶冶情操,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。
踏青是一种忙里偷闲的放松,它最能唤起童心的回归。
冬日里,活动空间狭小逼仄,心灵像一颗裹得严严实实的茧,
难以舒展。当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,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,
卸却一切俗务,携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,去郊野寻觅春天芳踪。
End